滥用AI模特有可能触碰法律红线
来源:新华网 智慧观察采编中心 综合整理 2025-11-14
随着“双11”购物节进入尾声,商家们也开启了最后一波流量冲刺。然而有消费者发现,自己购买到货的服饰类商品与AI模特展示的严重不符,色差、材质悬殊到近乎“货不对板”。而这背后是商家对AI技术的公然滥用。
AI模特本是电商行业的技术创新产物:合理运用可大幅降低实拍成本、丰富展示场景,为不同需求的消费者提供多元穿搭参考,其技术潜力值得肯定。然而,某些商家将这项技术异化为“造假工具”,走上了滥用的歪路——利用AI模特打造“零瑕疵”形象,刻意掩盖商品真实状态。
镜头前,AI模特转身展示、扯袖口、整理衣摆的动作流畅自然,可这份过度修饰的“完美”,本质上是精心设计的误导陷阱;消费者满心期待收到的实物,却与宣传画面相去甚远,这种刻意制造的落差,不仅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公然侵犯,更是对商业信任的恶意透支。
商家若只顾着滥用技术制造“完美假象”,忽视商品真实品质,最终只会适得其反。短期看或许能吸引眼球,但随之而来的退货率飙升、售后成本暴涨,以及消费者信任的流失,都将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9月1日起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要求对AI生成内容进行显著标识,就是为了遏制技术滥用、保障消费者知情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等现行法律,也对虚假宣传等行为作出了明确约束。滥用AI模特有可能触碰法律红线。
网购,购买的是商品不是图片。能真正留住消费者的,从来不是人为制造的虚假完美,而是过硬的产品质量与真诚的服务态度。
郑重声明:智慧观察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相关阅读
- 滥用AI模特有可能触碰法律红线2025-11-14
- 凡人善举点亮道德之光2025-10-16
- 警方通报于朦胧坠楼身亡事件相关谣言2025-09-22
- “隐形加班”获赔案引发连锁反应2025-09-10
- 电力虽充足 用电须节约2025-08-29
- 血铸荣光:南京受降桌见证民族复兴路2025-08-21
- 下一篇:凡人善举点亮道德之光
猜你喜欢
- 最新推荐
智慧观察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