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来教育的“中国方案”
来源:光明日报 智慧观察采编中心 综合整理 2024-03-13
【专家视角】
展望全球,人类已经进入数字化、平台化和智能化时代,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全球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即如何重新定义并重塑教育,以培养出能引领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促进世界和平与社会进步。面向未来,我们要敢于担当,大胆创新,探索形成未来教育的“中国方案”。
中国教育面临赶超和引领的机遇
当前,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已吹响了全球教育变革的号角。在数字化时代,简单传授知识的教育已经不再适应实际需求,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出现和持续迭代,迫使教育探索全人和全民教育的新理念新范式。未来人才要能够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和智能机器人为人类创造新生活和新世界,不仅需要专业技能,更需要深厚的素养,具备全球视野、批判性精神、高阶思维、跨学科能力、虚实结合的协作力、极强的想象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智慧、数字素养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等等。因此,社会化学习及个性化、兴趣驱动的终身学习成为必然,而能够支撑这样的学习需求的未来教育必须是人机融合、超越校园、跨越国界的。
这既是挑战,也是中国教育赶超和引领的机遇。全球教育体系现在正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就看谁动身早、思路对、方向准、有智慧、跑得快!数字化时代充满不确定性、模糊性、复杂性和易变性(UACC),相对于西方擅长的解析哲学,中国人习惯的整体思维更有利于应对UACC环境,中国人对模糊性和复杂性的忍耐力以及强大的韧性,有助于发展出引领未来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战略上讲,全球数字化转型对中国教育是一次重要机遇,不能等待或犹豫甚至焦虑,一定要立即行动,大胆探索如何利用数字化重塑教育,进而引领未来教育。关键在于,我们要挣脱内卷,抓住机会,敢于突破,大胆创新,智慧行动,立志于给未来教育一个“中国方案”。
与现代技术共舞,创造教育新价值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在2023年的爆炸式发展,打破了原有的“人力—资本”经济结构,通过“科技—产业—就业—教育—社会”的互动,正在动摇传统科教系统的根本。首先,人工智能将改变知识的生产、获取和应用方式,“知识性”教学模式面临生存危机;其次,人工智能及其应用将冲击社会人才供需结构,高校专业设置、支撑体系面临重新构建;再次,人工智能辅助科研促成科技奇点,传统科研体系面临重构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数字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转型的重要载体和努力方向,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提出教育数字化是全球范围内教育变革的战略选择与关键举措;智能化是教育变革的重要引擎,为推动科学教育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发展数字教育,关键在应用,潜力在共享,生命力在创新;开放合作是数字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应合作发挥数字技术优势,促进数字教育包容性发展等等,可谓吹响了积极推动教育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号角。
如何利用数字化重塑教育?总体讲,要重新理解数字化时代各类人才的素养结构,重构教学主体观念,探索人机协同的教学范式。教师需要探索人机协同的新教学方式,学生要养成人机协同的学习习惯、自我提升与成长习惯,学校要重建人机协同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教育体系,教育管理部门需要制定支持教育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政策和改革措施。具体讲,数字化时代,以学生成长为目标、兴趣驱动、人机融合、数智技术支持、个性化、问题(研究)导向、终身学习的育人模式逐步形成。教育亟须探讨如何培养人“区别于机器或驾驭机器”的能力,重建相应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过程、评估方式及育人环境。与此同时,根据数字化时代的产业和市场变化,调整大学的专业体系、培养模式、育人环境、校产融合方式的设计,如强化数字素养(计算机智能、AI应用、人机协作等)和创业素养以及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在过去强调专业性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高阶思维的培养。

总之,在数字化、平台化、智能化背景之下,中国教育要敢于担当,大胆创新,为未来教育形成“中国方案”;同时,要发挥平台作用与窗口使命,扮演好“凝聚剂”“发酵剂”角色,引领和促进国际产业创新生态的搭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郑重声明:智慧观察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