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际中文教育遇见AI
来源:环球网 智慧观察采编中心 综合整理 2025-11-19

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的休息区,俄罗斯媒体加网络中文课堂负责人牛华伟刚刚结束一场横跨多个时区的线上教学研讨。“我们的学生分布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十多个城市,如今却能通过智慧教学平台,同步体验中国茶文化的沉浸式课程。”他在2025世界中文大会间隙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种打破时空限制的教学模式,在三年前还难以想象。”

11月14日至16日,2025世界中文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0名代表共聚一堂。在这场全球中文教育界的盛会上,人工智能如何深度赋能国际中文教育,同时在技术革新中保持教育的人文内核,成为与会专家热议的焦点。

青岛滨海学院外国语与国际合作学院院长佟若瑶带领的团队,正在将“智·传·融”理念付诸实践。“我们正致力于开发自适应学习系统与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让每一位海外学习者都能获得个性化、高效率、强互动的中文学习体验。”在她看来,智慧教育不是用冰冷的算法取代教师,而是让技术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实现“以智启教”的教育范式变革。

值得一提的是,佟若瑶团队深耕齐鲁文化这一区域优势,将儒家文化、泰山文化等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系统转化为国际中文教育的案例与素材。“我们正通过短视频、多语种译介等现代传播手段,让这些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世界理解中国的清晰窗口,实现‘以传促通’的文化传播目标。”

这份对教育本质的坚守,同样体现在一线中文教师徐宝云的教学观察中。她分享道,她的学生会在VR体验中“登临”泰山后,自发研究起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达。“技术本身没有温度,但技术营造的学习体验可以充满温度。”徐宝云认为,当前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让技术带上教育的温暖,避免课堂失去宝贵的“人气儿”。

“面对教学技术与方法的快速更新,我们教师正积极适应这一新挑战,也特别期待更多‘接地气’、能直接用于课堂的培训与共享平台。”她表示,理想的数智化赋能中文教育能够让教师从琐务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激发每个学生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的真正热爱。

在俄罗斯,牛华伟的实践印证了这一趋势。“通过‘中文联盟’等智慧服务平台,我们不仅突破了地域限制,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通过AI帮助教师实现精准的教学分析与学情诊断。”他指出,这一系列数字化变革正在推动教师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引导者、设计者和协作者”转型,助力构建更加互联、公平、优质的教育生态。

随着大会落幕,教育工作者们带着新的思考回到教学一线。他们面临的共同课题愈发清晰:在技术飞速迭代的时代,如何让中文教育既善用科技之力提升效能,又守住教育本真不失温度;既拥抱创新变革,又不忘育人初心。

正如佟若瑶所言:“最好的中文课堂,不在于技术装备多么前沿,而在于能否让学生透过语言学习,感受到中文的独特韵味与中国文化的深邃魅力。”在这个人与技术共进的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正在智慧与温度并重的道路上,稳步书写新的篇章。


郑重声明:智慧观察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