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IPO市场“东强西弱”!什么原因?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智慧观察采编中心 综合整理 2022-12-20

今年以来,全球IPO市场呈现“西方不亮东方亮”的格局。

近日,安永发布最新报告指出,受美联储大幅加息、国际形势骤变、全球股市震荡下跌等因素影响,今年全球IPO活动明显放缓,累计共有1333家企业实现IPO,筹资1795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企业IPO数量与募资额分别下降45%与61%。但是,A股市场一枝独秀,今年以来全球IPO数量与筹资额前两位分别是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

一位美国投行人士向记者透露,今年以来欧美金融市场IPO之所以迅速回落,主要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冲击,一是欧美央行持续大幅加息导致金融市场流动性骤然吃紧;二是欧美经济衰退压力加大令投资机构投资策略趋于保守,不愿再认购那些缺乏盈利能力、只有“成长故事”的新兴企业股票;三是SPAC业务大幅遇冷,显著拖累欧美资本市场IPO活跃度。

相比而言,中国相关部门延续相对合理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推动科创企业上市与加快IPO审核速度,令越来越多国内科创企业成功IPO。

安永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以来A股市场科创板筹资额超过主板,占比超过40%,名列筹资额首位;创业板则列IPO数量首位,专精特新企业占上市新股总数比例上升,占比创下历史最高。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中国境内企业海外上市的主要舞台,香港资本市场也受到欧美市场资金流动性收紧与机构投资策略保守等因素的影响,IPO活动有所放缓。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香港市场预计共有76家公司IPO上市,筹资额达到1076亿港元。与去年相比,IPO数量和筹资额分别下降21%和68%。但是,下半年港股IPO活动有所回暖,IPO数量和筹资额分别占全年的74%和84%。  

近日,中国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发与商业化的生物医药公司——3D Medicines Inc. (思路迪医药、1244.HK)登陆香港交易所主板市场。

思路迪医药首席财务官张竞向记者透露,在IPO路演阶段,她也感受到港股市场投资机构的投资要求日益严格,他们不仅看中生物医药企业的现有核心产品能否创造相对稳健的业务收入,更关注企业未来的药物研发进程能否带来实实在在的更大收入。她告诉记者,思路迪医药之所以获得超募,一方面得益于现有核心产品恩沃利单抗商业化运作以来获得2.21亿元人民币业务收入,另一方面其他7款候选药物已处于临床阶段,有机会在未来创造更多业务收入。

前述美国投行人士向记者指出,随着美联储延续高利率政策,未来一段时间全球IPO市场仍将延续“西方不亮东方亮”的局面。究其原因,是欧美经济衰退风险加大将进一步制约投资机构对新股的投资热情,相比而言,中国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经济基本面持续好转,给更多企业IPO创造良好环境。

IPO市场“东强西弱”探因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今年以来欧美IPO活动遇冷的最大根本原因,是美联储货币政策大幅转向。

受美联储此前采取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2021年美股市场总计完成416家企业IPO,筹资总额超过1557亿美元,较2020年同比大增80.6%。

“但这主要得益于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所释放的极度宽裕资金流动性,令投资机构风险偏好大幅上升,无论是SPAC空壳公司,还是缺乏盈利能力但具有成长故事的新兴科技企业IPO,都赢得大量资金追捧。”前述美国投行人士直言。但是,今年的情形与去年恰恰相反,受美联储大幅收紧货币政策影响,投资机构对新股的投资热情发生180度大转变,其中最明显的迹象是那些没有盈利能力的新兴企业被资本纷纷“用脚投票”,不再具备IPO资质。

与此同时,SPAC公司的受追捧度明显降温,越来越多资本担心这类空壳公司的投资风险,纷纷从SPAC公司撤资,导致SPAC公司上市潮退。但是,去年恰恰是SPAC公司上市潮涌,支撑了美股IPO热火朝天的“半壁江山”。

“相比而言,中国资本市场受全球波动的影响较小,且中国的通胀较低,货币政策较为宽松,令股市估值更具弹性,支撑了A股IPO活动稳健发展。”瑞银中国环球银行业务主管Mandy Zhu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科创板与创业板IPO活动持续快速发展,成为A股市场一枝独秀的重要支撑。

数据显示,按企业IPO数量估算,今年以来在创业板与科创板的上市企业分别超过140只与110只,约占A股IPO总数量的三分之二。按IPO融资额估算,科创板和创业板分别以约2300亿元与1700亿元人民币排名靠前,占A股市场IPO总融资额的约70%。

“作为国内首个实行注册制的股票市场,科创板与创业板不同于主板,明显弱化利润指标同时强调科创指标,专注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以及节能环保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科技企业,成功引导大量资本资源向科创领域集聚,推动科创板与创业板IPO活动持续火热。” 启铼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指出。

此外,A股市场IPO一枝独秀,还离不开北交所的“推波助澜”。截至今年11月中旬,共有123家公司在北交所上市,总募资额达到268亿元。目前,北交所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高端装备、新能源、科技软硬件、新材料等领域,拥有4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安永审计服务合伙人费凡表示,当前A股市场IPO行业结构发生变化,科技、传媒和通信行业IPO占比逐年增加。随着扶持硬科技企业成为国家重大战略,叠加科创板、北交所服务创新企业的定位,近年国内科技、传媒和通信行业、生物科技与健康行业企业IPO占比基本呈现上升趋势,甚至可能超越金融行业的IPO募资地位。

港股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一面是中国境内高科技企业IPO日益活跃,一面是欧美金融市场震荡下跌令全球资本投资策略趋于保守谨慎,港交所如何助力更多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融资,备受资本市场关注。

为了提升香港金融服务竞争力,港交所10月印发《特专科技公司新上市规则咨询文件》,建议设置新渠道以吸引更多特专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并征询公众意见。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此举旨在吸引更多境内专精特新高科技企业赴港上市,通过吸引更多优秀企业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带动全球资本持续流入港股市场淘金。

事实上,受中国企业赴美上市仍存在较高不确定性的影响,未来港股将是众多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主要目的地。但是,如今全球资本对新股IPO持极其谨慎的投资策略,无形间也会影响中国企业赴港上市的募资额、估值与交投活跃度。

张竞向记者指出,高科技企业能否在港股IPO市场立足,能否吸引更多全球资本关注,关键在于企业自身是否具备更强大的业务竞争力。

“IPO路演期间,我们与众多潜在投资人做了充分沟通,让他们看到我们的产品差异化与研发能力,而且我们不仅要讲成长故事,更要用实际业务收入证明这些成长故事最终都会变成现实,才能赢得更多投资人的信赖。”她告诉记者。事实上,港股资本市场投资机构对生物医药企业的投资价值判断,一是关注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即企业自身的造血能力,二是产品差异化,因为这意味着企业能否在特定市场获得更高市场份额。事实上,尽管近期港股生物医药企业估值有所回落,但不少业绩成长性稳健且产品差异化能力较强的企业估值表现相对稳定,足以表明全球资本依然青睐行业优秀企业。

一位华尔街对冲基金向记者透露,随着中国经济企稳反弹,越来越多华尔街资本正在密切关注港股市场打新投资机会,但前提是这些IPO企业能创造可靠的业绩成长能力。

安永审计服务合伙人刘国华表示,“尽管全球经济不确定性风险加大,海外股市波荡可能给香港股市带来冲击,但仍在排队IPO的企业数量维持高位,且大量高科技企业赴港上市的意愿依旧强烈,加之港股估值恢复的预期加大,都会利好明年港股IPO活动。”

郑重声明:智慧观察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