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天镜生物等一批来自自动驾驶、生物医药等新经济领域的中概股企业加速推进回港上市进程,形成新一轮回归热潮。与以往以互联网企业为主的回归潮不同,此轮回归呈现出鲜明的“硬科技”特征,不仅反映了企业自身的战略调整,更折射出科技型企业战略选择、全球资产配置趋势及中国资本市场生态的深刻变化。
海外监管收紧催生双重上市需求
本轮回归潮的直接推动力,源于海外市场监管环境的持续收紧。今年9月,纳斯达克交易所拟修订上市规则,明确对主要在中国运营的上市公司设置2500万美元的IPO募资下限,并对存在上市缺陷且市值低于500万美元的上市公司加快停牌和退市流程。这一变化显著提升了中概股在美维持上市地位的不确定性与合规成本。
为应对潜在风险,“美股+港股”双重主要上市架构成为越来越多科技企业的理性选择。以小马智行、文远知行为例,两家企业在登陆美股不足一年后即启动回港计划,旨在通过双重上市架构对冲单一市场波动风险,并借助港股市场吸引更广泛的亚太地区投资者,实现股东结构的多元化与全球化。
本土资源对接与市场流动性支撑
新经济领域中概股的成长高度依赖本土研发能力与数据积累。回港上市有助于企业更紧密地对接内地产业链资源,并吸引更熟悉其业务模式与发展前景的境内及区域投资者。与此同时,回归企业也为港股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激光雷达企业禾赛科技为例,其回港IPO募资总额达41.6亿港元,成为近四年来融资规模最大的中概股回港项目。市场数据显示,2025年港股日均成交额已突破2000亿港元,海外资金持续流入,科技板块成为资金配置的重点领域,为回归企业提供了坚实的流动性支持。
制度协同与港交所改革创造便利环境
中概股顺利回归离不开内地与香港监管机构的协同支持。中国证监会通过简化境外上市备案程序、优化资金跨境流动管理等措施,为企业在港上市提供便利。近期,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企业均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相关备案流程。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此前也公开表示,将创造条件支持优质中概股回归内地与香港市场。
港交所的制度创新同样功不可没。自2018年放开同股不同权及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限制后,今年港交所进一步推出“科企专线”与保密提交机制,为硬科技企业上市扫除障碍。香港特区政府在最新《施政报告》中明确表示,将“协助中概股以香港为首选回归地”,通过持续制度创新构建高效回流通道。
随着制度优势与区位特点的进一步发挥,香港市场有望吸引更多中概股回归。不断完善的港股生态,正为硬科技企业的长期创新与发展注入持续资本动力。
郑重声明:智慧观察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 中概股回归潮转向新经济领域2025-10-23
- 乐聚机器人完成15亿元Pre-IPO轮融资2025-10-22
- 大明电子启动IPO申购2025-10-20
- A股打新现重大变革2025-10-16
- 今日两新股申购 2025-10-15
- 本周5只新股申购2025-10-13
- 最新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