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半年报数据显示,我国外贸出口展现出强劲韧性。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例,今年上半年,830余家沪市制造业公司合计实现海外业务收入1.1万亿元,同比增长5%。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民营企业海外业务规模已突破7400亿元,同比增长6%,正逐步成为创新“出海”的主力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陈建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一数据充分彰显中国制造业的强大韧性和持续提升的国际竞争力。在全球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上市公司海外收入仍保持稳健增长,体现出中国企业积极通过市场拓展、产品升级和管理优化应对外部挑战。这不仅反映中国经济内生动力的增强,也意味着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正从“世界工厂”向“价值创造中心”加速转型。
市场多元化成为推动外贸增长的重要动力。例如,一些企业积极拓展中东、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以小商品城为例,其上半年新增“出海”项目达13个。同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高质量推进,宁波舟山港通过超300条集装箱航线,有效衔接“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品牌“出海”也在加速,如金龙汽车销售网络已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半年在以色列、沙特、瑞典等市场表现突出,整体出口客车数量同比增长52.4%。
技术突破成为支撑企业“走出去”的核心引擎。上半年,华友钴业的三元正极材料出口量占全国总出口的57%,其中用于低空飞行器、人形机器人的超高镍9系产品出货比例提升至60%以上。赛诺医疗的HT Supreme药物洗脱支架获得美国FDA附条件批准,成为我国三类高端植入医疗器械领域首个进入美国PMA审批流程的国产原研产品。
陈建伟强调,科技创新是上市公司实现“出海”突破的关键。高附加值的技术和产品能够帮助企业避开传统低价竞争,赢得国际认可和更优利润空间。数据增长的背后,是中国制造业逐步摆脱对传统要素成本优势的依赖,转向以技术、品牌和品质驱动全球市场拓展。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宋思源表示,我国政府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加强贸易促进、推动贸易便利化等措施,为企业“出海”提供了坚实支持。与此同时,上市公司作为产业中坚力量,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培养和吸引高端人才,不断夯实技术基础,为国际化发展筑牢支撑。
对于未来外贸高质量发展路径,陈建伟建议上市公司从三方面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一是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核心技术突破,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二是深化全球化战略,通过多元市场开拓和海外研发中心建设增强抗风险与资源整合能力;三是强化品牌建设,以高品质、差异化产品提升国际影响力,摆脱价格竞争,树立品牌信任。
宋思源还提出,企业应积极开展绿色贸易合作,在绿色技术、产品和标准方面加强国际交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助力产业链实现绿色转型。此外,应增强供应链管理能力和贸易风险防控,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制定应对预案,合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等工具,积极应对贸易摩擦、汇率波动与国际经贸规则变化带来的挑战。
郑重声明:智慧观察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 从上市公司半年报看中国外贸韧性2025-09-02
- 中国上市公司2025年半年度业绩稳中有进2025-09-02
- 8月经济景气水平总体保持扩张2025-09-01
- 民营企业500强 含“新”量越来越高2025-08-29
-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 2025-08-27
- 公募基金资产净值突破35万亿元202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