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制造全球浪潮下,工业机器人正成为制造业竞争格局重塑的核心引擎。中国市场在资本持续注入与技术迭代突破的双重驱动下,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发展势头,推动制造业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跨越。
技术融合推动产业智能化转型
在长沙长泰机器人有限公司的测试现场,焊接机器人在激光指引下于钢板上精准作业,每一次移动都达到毫米级精度。该公司董事长高狄介绍,这类机器人已具备自主感知、决策与执行的“智能大脑”,能够通过快速导入工件模型自动生成焊接路径,在复杂曲面实现“绣花针级”操作。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达30.2万套,连续12年位居全球最大市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产量已达59.5万套,超过去年全年总量。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秘书长宋晓刚在近期行业会议上透露,前三季度机器人行业营收同比增长29.5%,展现出强劲增长动能。
在株洲硬质合金集团的生产车间,工业机器人已成为生产线上的“新员工”。型材分公司副总经理凌芝表示,自动化生产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更显著减少了员工接触粉尘的职业健康风险,目前公司自动化率已达55%。
AI、机器视觉与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正推动工业机器人从“执行工具”向“智能伙伴”跃迁。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指出,新一代机器人通过数据驱动参与生产流程,其角色已实现从“执行者”到“协作者”的转变。
资本聚焦产业链核心环节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印发的建设指南明确提出,推进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规模化部署。在此背景下,资本市场对机器人产业的关注度显著提升。
据统计,年内已有20余家工业机器人企业筹划IPO,覆盖协作机器人、工业移动机器人等多个细分领域。投资焦点正从整机制造向关节模组、传感器等核心技术环节延伸。9月递交上市申请的常州微亿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股东包括多家“国家队”投资机构,显示出资本对核心技术的重视。
行业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市场走向成熟,具备稳定客户群体和良好盈利能力的企业更受资本青睐。10月完成过亿元融资的浙江昇视唯盛科技有限公司,其客户覆盖多家大型制造业企业,累计出货量超5000台,印证了市场对技术落地能力的看重。
产业新格局助力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的智能化、柔性化转型催生了旺盛市场需求。行业龙头企业已从单纯采购转向深度参与研发,推动产业向价值创造升级。
中联重科品牌总监罗雅萌表示,公司已构建软硬件一体化自研能力,开发了7款人形机器人并完成20多个场景验证,预计明年起批量生产。蓝思科技副总经理倪志刚则介绍,公司不仅将工业机器人应用于产线,还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在AI眼镜/XR头显领域已成为核心供应商。
这种技术突破与规模化应用正在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海关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市场份额升至全球第二,今年前三季度出口增幅达54.9%。工业机器人的普及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也为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提供了解决方案。
业内观察认为,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正从“规模追赶”转向“技术引领”,通过下游需求裂变、核心技术整合与全球化升级的三重跃迁,成为驱动全球智能制造变革的重要力量。在需求回暖、政策支持与技术突破的多重因素推动下,国产品牌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提升,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郑重声明:智慧观察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 工业机器人跑出“中国速度”2025-11-20
- 我国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2025-11-19
- 中国充电设施建设迈向“量质并重”新阶段2025-11-19
- 2025年1—10月财政收支报告2025-11-18
- 10月我国外汇市场稳健运行2025-11-18
- 前10个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2025-11-17
- 下一篇:我国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