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以三重“确定性”应答时代之问
智慧观察采编中心 赵青团队 2025-11-05

11月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如期而至,万商再聚。自2018年首创以来,这个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已从一项开创性的倡议,成长为每年一度不容错过的全球经贸盛会。

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增强、贸易保护主义暗流涌动的当下,世界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支点。中国正以进博会这一平台,用自身的“确定性”承诺与行动,回应时代对发展与合作的深切叩问。

以中国市场之“稳”应对全球需求之“变”

进博会的核心吸引力,源于其背后庞大、稳定且持续增长的中国市场需求,这为各国企业应对国际市场的波动提供了难得的“避风港”与强劲的“动力源”。

纵观历程,中国已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十四五”时期,中国货物和服务进口规模预计将超过15万亿美元。前七届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额已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各国企业通过进博会,不仅实现了产品对华销售,更借此深度嵌入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与创新链,共享中国发展的机遇。这种基于市场规则的可持续经贸合作,为应对全球需求的不确定性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支撑。

聚焦本届,企业商业展展览面积再创新高,达到36.7万平方米,吸引来自128个国家和地区的4108家境外企业参展。其中,美国企业参展规模再度位居各参展国首位。这些数据直观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韧性与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中国通过进博会向世界明确宣告:需求在这里,订单在这里,增长在这里。

放眼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推进,将催生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预计未来十多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将超过8亿人,由此释放的巨大消费升级潜力不可估量。进博会,恰恰成为全球企业沉浸式体验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最佳窗口。

以开放合作之“帜”对冲国际环境之“杂”

当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脱钩断链”的杂音不时干扰全球合作旋律之时,中国始终高举开放合作旗帜。进博会及其背后的一系列扎实举措,持续向国际社会传递明确信号: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历届进博会上宣布的多项重大开放政策,正陆续转化为具体行动。从积极扩大进口到持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从加强外商投资权益保护到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国正致力于推动制度型开放。本届进博会着力打造的“投资中国”“购在中国”等品牌,旨在为“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提供更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让全球投资者能够安心、放心地在中国市场长期发展。

进博会不仅是贸易的平台,也是思想交流的高地。今年的虹桥国际经济论坛聚焦全球贸易秩序重构、开放贸易与安全发展、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等全球关切的治理议题展开深入研讨。这些安排充分展现了中国在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以及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

以互利共赢之“道”化解发展前景之“惑”

进博会的魅力,超越单纯的商业价值,更在于其承载的推动全球平衡、包容、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与担当。它致力于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提供跨越发展鸿沟的宝贵机遇。

本届进博会在提升国际参与广度、深度和实效性方面持续发力。通过提供部分免费展位、实施展品留购税收优惠等精准支持措施,为来自37个最不发达国家的企业提供了展示与交易的平台,帮助当地特色产品打通进入中国市场的渠道,将其自然禀赋与人文特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从一只带动秘鲁家庭增收的羊驼玩偶,到借机打开全球市场通路的赞比亚蜂蜜,持续上演的“进博故事”已成为进博会助力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生动例证。

当世界在不确定性中探寻方向,中国用年复一年的“进博之约”给出清晰答案:开放合作是必然选择,互利共赢是永恒主题。中国愿与各方携手,共同将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大,将共享发展的机制做实,将合作共赢的方式做活,为复苏乏力的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确定性与新动能。


郑重声明:智慧观察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