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石股份IPO过会,张氏父子控股96.5%下关联交易与业绩波动受关注
智慧观察采编中心 赵青团队 2025-11-24

从港股退市六年后,振石股份携近40亿募资计划重返资本市场,其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与绕不开的关联交易问题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1118日,浙江振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振石股份”)IPO申请获上交所上市委会议审议通过。

 

这家从港股退市后再冲A股的风电材料制造商,此次上市拟募资39.81亿元。

 

振石股份背后,实控人张毓强、张健侃父子控制着公司96.51%的股权,而公司与中国巨石之间错综复杂的关联交易及其业绩波动问题,成为监管与市场关注的焦点。

 

股权集中

 

振石股份的股权结构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征。

 

招股书显示,张毓强、张健侃父子通过桐乡华嘉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桐乡泽石贸易合伙企业以及振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计控制公司96.51%的股份。

 

这种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引发市场关注。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表示,公司实控人控制公司股权比例过高的情况下,若缺乏有效的制韧机制,可能会导致公司决策偏离全体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跨界关联

 

张氏父子在资本市场的布局并不限于振石股份。

 

张毓强担任中国巨石副董事长,张健侃则同时担任振石股份董事长和中国巨石董事。

 

这种交叉任职关系使得两家企业间的关联交易备受关注。

 

关联采购占比高。报告期内,振石股份向中国巨石采购玻璃纤维等的金额分别约21.12亿元、18.95亿元、20.35亿元、15.18亿元,占营业成本的比例分别为52.98%50.24%62.43%62.64%

 

若考虑全部关联交易,报告期各期,振石股份向关联方购买商品、接受劳务的经常性关联交易金额占当期营业成本的比例分别为70.49%60.42%69.22%69.31%

 

业绩波动

 

振石股份近年业绩呈现波动状态。

 

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52.67亿元、51.24亿元、44.3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7.74亿元、7.9亿元、6.06亿元,连续三年下滑。

 

对于业绩波动,振石股份解释称,主要受清洁能源功能材料价格下调与产品结构变化影响。

 

2025年上半年,公司业绩有所恢复,实现营业收入32.75亿元,净利润4.04亿元。

 

但据公司预测,2025年全年预计可实现营业收入70亿元至75亿元,归母净利润7.3亿元至8.6亿元,业绩有望回升。

 

大额分红

 

IPO申报前的2022年和2023年,振石股份实施了大额现金分红,金额分别约为5.4亿元和6亿元,合计约11.4亿元。

 

按张氏父子96.51%的持股比例计算,两年间他们通过分红获利超过11亿元。

 

这一大额分红行为与公司后续的募资计划形成对比。与此同时,公司债务规模持续攀升,2022年至2024年,短期借款从15.2亿元增至18.7亿元,长期借款从22.3亿元升至25.5亿元。

 

募资用途

 

根据招股书,振石股份本次IPO拟募集资金约39.81亿元,将用于多个项目。

 

具体来看,玻璃纤维制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拟使用17亿元,复合材料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拟使用16.48亿元,西班牙生产建设项目拟使用3.59亿元,研发中心及信息化建设项目拟使用2.7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与产能扩张的大额投入相比,研发中心建设仅获2.74亿元投入,不足募资总额7%

 

风险挑战

 

振石股份面临行业产能过剩的挑战。

 

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风电玻纤织物总产能已达320万吨,而市场需求为240万吨,产能过剩率达33.3%,行业平均开工率低于70%

 

与此同时,公司产能利用率已从2022年的91.5%降至2024年的81.7%,在行业下行背景下大规模扩产的合理性存疑。

 

公司还存在应收账款高企的问题。2022年至2024年,公司应收账款及票据合计分别为26.95亿元、25.66亿元、23.33亿元。

 

上交所上市委在审议会议上重点关注了关联交易的公允性问题,要求公司说明与中国巨石关联交易的定价依据、决策程序,以及是否存在对中国巨石的重大依赖。

 

尽管已成功过会,振石股份仍需面对市场对其“关联交易隐形网络”的质疑。


张氏父子在玻纤行业数十年的深耕为公司奠定了产业基础,但如何证明交易的公平性与独立性,将是这场资本之旅的关键。


郑重声明:智慧观察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